让回避型依恋不再回避,一招即可化解!

嘉待情感
2023-07-07
2117
35

在情感关系中遇到一个回避型是一件让很多人都非常苦恼的事情。

他们在亲密关系里的那种既想靠近但又时不时远离的状态让身边人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回避型的忽冷忽热似乎成为了大家默认的一个难题,许多人不禁发问:

回避型依恋的伴侣们都用了多久时间、什么方式才等到了回避不再忽冷忽热呢?

这题真不难。

对于心智化能力强的人来说,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和回避型相处自如;

对于心智化能力欠缺的人来说,可能花一生也等不来回避型的“坚定不移”。

所以,想要让回避型不再忽冷忽热,最关键的是先放下试图改造他们的心态。至于具体要用多久时间,这就得看每个人的心智化能力了。

那么,什么是心智化呢?

心智化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可以自如的把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感受建立起链接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某种情绪或者做出某种反应的时候,内心和行为表现实际上并不处于一种一对一配套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口(行为)不一”

善用表面行为伪装真实需求,是我们打小就擅长做的一件事情,只不过小时候你的表现可能是通过不吃饭、或者不上学来反抗父母不给你买玩具、不让你看电视等需求。

而成年后,我们情绪表现往往比小时候更为复杂。

这就像一个人表达愤怒的时候,他可能并不是真的愤怒,而只是想通过愤怒来引起你的注意,满足他不被重视、不被理解的真实需求。

※为什么我要在解决回避型的问题下提到“心智化”这个概念呢?

这是因为回避型依恋的回避,本身就是一种“心智化丧失”的状态。

而相对应的,作为回避型伴侣,你无法应对ta的“心智化丧失”,则源于你无法直接识别回避型依恋“心智化丧失”的逻辑。

这就导致,双方在互不理解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内在链接。

于是依靠盲目去寻求改变回避型外在表现的行为,反而更容易激发ta的回避行为——比如高频次的忽冷忽热,不断地拉远彼此之间的距离。

01 当你能够准确识别回避型依恋的“心智化丧失”的逻辑时,你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ta的忽冷忽热

很多人在研究回避型的时候,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他们的外在表现上。

比如忽冷忽热啊、拒绝沟通啊、冷漠回避啊、过分独立啊、无视伴侣感受啊……等等。

而这些表现,就是你在和回避型依恋相处过程中的痛苦来源。

为了让自己能够和回避型顺利的相处下去,为了让自己更舒适,你会致力于寻求让回避型变得喜欢亲密、喜欢表达爱和擅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结果越想改变ta,痛苦的反而越是你自己。

因为在你读不懂他“心智化丧失”的基本逻辑时,你以自己的逻辑去与ta相处,那必然是会吃亏的。

回避型依恋的“心智化丧失”逻辑是什么?

是ta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正常地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需求。而是以迂回,甚至相反的行为来表达。

简单说来就是:想要热情,那就先冷淡一下。

比如,回避型依恋的内在感受和需求是希望你重视ta、在乎ta,但ta的直接行为表现却成了“莫挨我”“别黏我”“你不会自己玩吗?”

在这个过程中,回避型依恋的“心智化丧失”的逻辑是:

我希望你在乎我——其实是我很在乎你——但我不确定你是否在乎我——不能被你发现我在乎你(害怕拒绝/冷淡/回避)——那我先推开你再说(我先拒绝/冷淡/回避)

这种“低幼心智化水平”像不像“寻求疼爱却先撒泼”的幼稚儿童游戏?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掩藏自己真实内心的时候。

但是对回避型而言,这种对真实感受的回避,并不是像正常人一样偶尔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手段,而是他们的一种日常。

对一个回避型依恋来说,最过于缺乏的不是你对ta的直接改造,而是你能够读懂ta的这套“心智化丧失”的逻辑,然后去连接上ta。

也就是说,你懂ta的“心智化逻辑”,能够识别ta掩藏在行为表现背后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然后尊重ta的行为表现,接纳ta藏在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即可。

并不需要你多做些什么。

这就像面对“撒泼求抱抱”的孩子,你在ta“撒泼”的时候强行抱ta,或者在ta“撒泼”的时候责骂ta,都只会引起ta更强烈的应激。

但如果你任由ta“撒泼发泄”之后,再去拥抱ta,告诉ta你还是爱着ta在乎ta的,那么冷静下来的ta就会真实地感受到你的接纳,感受到真实的安全,逐渐地减少“撒泼发泄”——也就是“忽冷忽热”的行为了。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无非就是——我晾着你一会儿,再尝试缓缓靠近你,等你平复下来,我继续靠近你,最后你恢复正常。

但是很多人之所以难做到这一点,根源在于,即使识别了背后的逻辑,但并不能理解回避型依恋“心智化丧失”的根本原因。

既然无法理解,又何来尊重与接纳?

没有接纳,又何来深度链接?

02 读懂回避型依恋“心智化丧失”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地从自我内心出发去链接回避型依恋的内心,而不是费力不讨好的去改造ta。

回避型依恋“心智化丧失”的根源,可追溯到ta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时期。

回避型依恋大多是在幼年和父母之间不安全的依恋状态下形成的,具体表现为:

当他们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感受时,总是会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否定。

这种忽视和否定可能来自多种原因,比如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自己工作繁忙没时间倾听他们的需求、控制欲过强喜欢否定孩子来彰显自己的权威等等。

这就导致了回避型依恋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真实感。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ta们不确定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必要的——

父母忽略我,我应该伤心难过吗?嗯不应该吧?应该吗?

我想要父母抱抱我,我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好像是挺过分的?过分吗?

我要是很黏爸爸妈妈,ta们是不是会讨厌我?好像是会讨厌?讨厌吗?

……

当这种恐惧与不确定性在后来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得到弥补或者治愈时,他们就会把它当成一种自我防御,进而延伸到其他的各种关系里。

具体表现可能就是你所感受到的这种忽冷忽热,不愿意过度亲密,逃避问题等等。

因为ta们真的非常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合理的!

尽管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再正常不过、再合理不过了!

于是,ta们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来不断地测试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的合理性。

所以你可以看到,阻碍回避型依恋表达真实自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周边人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他们觉得一旦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外泄了,就会遭到他人的讨厌和抛弃。

也就是说,ta的这个依恋模式是从小建立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

你越想改,ta越反感你!

这就像你有一个从小建立的习惯,你的爱人总想着改变你。你不改ta就责骂你、攻击你,跟全世界诉苦,把所有的痛苦都推向你。

那么请问,你是什么感受?

被接纳和被人改造,你更喜欢哪一个?

你想要对ta进行的一种改变,传递到他那里其实就是一种对ta们的否定——你的感受和需求不正确、不合理!我不接受,我讨厌!

事实上,你自己想一想,什么样的东西需要改呢?

那就是你现在不满意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对吧。

换言之,你的这种改变需求本身就是对ta们不安全感的又一次刺激。

当他意识到你是带着让他不再忽冷忽热的目的,来做出一系列行动的时候,他可能心里就会想:

你果然是了解到真实的我之后就不喜欢我了。

我的性格就是如此,既然不喜欢,那继续下去等着被你抛弃还不如我率先放手,主动结束这段关系。

回避型依恋一旦get到了你的否定,你还能指望ta跟你惺惺相惜,对你热情似火?

要知道你对ta的这套,ta早就在父母那里应对自如了。

ta的应对方式简单粗暴——默不作声,不吵不闹,开逃!

你想改变我,那就拜拜了您内!

比起我爱你,我更怕你否定我、改造我!

由此,你想改变ta实际上是在挫伤ta,让他更强烈的计划着和你的分离。

所以,想要让回避型依恋变得不再回避,你的解决措施可以从改造,变成接纳。

接纳并不意味着让你不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用一种“心智化链接”的方式来更深入的理解回避,理解他这种行为表现下掩藏的真实自己。

03 当你与回避型建立起“心智化链接”时,ta就不再回避不再忽冷忽热,甚至会对你产生安全依恋。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回避型依恋的心智化丧失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错位表达。

对于回避型依恋自己来说,阻碍ta进行表达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就是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对周边人和环境的不信任;

一种就是长期回避自己所带来的表达力的欠缺。

为了和回避型依恋建立起我们所期待的亲密关系,那么对你来说,你可以进行的努力也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二是引导回避型做心智化的努力。

这两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彼此赋力的关系。

你对回避型真实自我的发掘会慢慢提升他们对你的信任,进而做出更多表达;

他们的主动表达也会加深你对他们行为表现的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也是与回避型依恋建立“心智化链接”的过程。

简单概况“心智化链接”就是,你能够拨开ta长满刺的外壳,看到里面的一些柔软甚至令人心疼的东西,你对ta的这些表现就会带有更多的尊重、宽容、深深地理解。

这种真实内心与真实内心的链接,也会让你更完整地感受ta的感受和需求,增加ta对你的信任,进而在以后的相处中更容易卸下自己的防备心。

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你应该意识到了,想要改变回避型依恋最重要的是先放下急于改变的心,带着“心智化能力”,以接纳一切的心态去了解他、深入他。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这种“心智化链接”的建立,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践:

1、灵活处理自己的自己的“第一反应”

所谓灵活处理自己的第一反应,意思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原始情绪,别被回避型依恋“带偏”。

当你在和回避型依恋相处的过程中,如果突然遭到了他的冷漠对待或者是消极躲避,你要控制住对他的厌恶感、以及自我怀疑等原始情绪。

也许这个建议听起来很“反人性”,因为他要求你更多的的是“理性>情绪”。

毕竟,面对回避型这样的人群,过分沉溺在自己的情绪中,是无法和他建立起良好关系的。

因为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针对他的表现行为做出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理解,这种理解虽然发生了,但未必是正确的。

当你更深的去观察他时,这种情绪也可能会在你发现他的真实需求时消失不见,或者变成另一种情绪——比如觉得ta幼稚又好笑又无奈的包容。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面对“撒泼求抱抱”的孩子一样,你跟孩子比较谁更能闹情绪?你自己也觉得好笑吧。

哪怕在你了解他后,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和他相处,你也起码是做了努力,而不会让自己感到后悔或者遗憾。

2、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去喘息

回避型这种性格是根植在他们的成长模式里的,不会轻易地因为你的某次了解或者共情而改变。

当他在做出回避型行为时,说明他在当下产生了不安全感,需要一个空间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放置。

我虽然提到了让你去做心智化努力,但是你去了解他也是要看时机的,不能过于激进。

当他处在回避期时,可以适当的给他一些自我空间。

如果察觉到他情绪有了明显好转,你就可以去了解他,引导他说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这样的过程可能会反反复复的持续很久,这需要你具备强大的内心,不要觉得这次引导他说出来了,下次就要求他有一个质的改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你需要给对方一些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些时间,想清楚自己究竟能不能应付和他的相处。

3、对每次表达做肯定的、正向的反馈

回避型心智化能力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默认别人不会接受他们的真实情绪,因此喜欢用回避来代替真实表达。

而想让他们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解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对你产生信任,对你们之间的关系感到安全。

你在了解回避的过程中肯定要去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不管他表达了多少,你都要去尽可能的包容他,给他一个比较正向的反馈,让他感觉到你是在认真的倾听他、关心他。

长此以往,他就会因为每次积极情绪的累积而对表达自己这件事情产生正向的反应,从而越来越喜欢和你交流,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做到以上几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面对一个习惯性藏匿真实自我的人。

虽然我给了你一个可以实施的方向,但是如果你在过程中感觉到这段关系对你自己的损耗太大,以至于让你没有任何幸福感可言,你也可以及时放弃,好聚好散,去寻找和你更匹配的人。

但真的没必要因为你无法把对方改造成你喜欢的模样,就四处诋毁ta。

毕竟你真心爱过,毕竟回避型依恋也不会四处诋毁你。

不爱就分开,别违心伤害。

回避型依恋比你想象中脆弱,也比你想象中更渴望爱,更希望和你建立起好的关系。

我相信在你深入回避的过程中,也会更了解自己,最后不管继不继续,你在心智化能力上的提升都会让你更容易获得幸福的关系。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11735.html
相关精选情感文章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