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通过百度百科词条收录,品牌服务再获认可

分手后为何双方都不和对方联系?分手后双方的心理分析

嘉待情感
2024-11-10
1990
23

在爱情的旅程中,分手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许多人在分手后,都会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分开后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和对方联系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恐惧:分手后不联系的心理根源

人们之所以在分手后克制与对方联系,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对伤害的恐惧首当其冲。想象一下,当你鼓起勇气联系对方,却遭遇对方无情的拒绝,或者听到那些如利刃般伤人的话语,那感觉就像心被瞬间撕裂,整个人可能因此崩溃。这种恐惧就像一道枷锁,让你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

失望也是一大因素。我们常常对对方抱有期待,希望某些问题能得到对方的回应。可当对方要么毫无回应,要么态度冷淡时,那种失望就像冷水浇头,让我们对联系望而却步。

分手后为何双方都不和对方联系?分手后双方的心理分析_嘉待情感

还有一种无力感。即便保持联系,却深知无法再回到从前,那些曾经的问题如同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想努力改变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联系变得更加痛苦。

此外,很多人在分手后会陷入一种暗自较劲的状态。在他们的观念里,谁先主动联系就意味着谁输了,而自尊心又不允许自己成为那个失败者。这些对受伤、失望、无力感的恐惧以及对自尊心的维护,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毕竟没人愿意主动去面对这些痛苦。

“否认和筑墙”:逃避痛苦的防御机制

然而,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启动一种防御机制 ——“否认和筑墙”。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内心的脆弱和需求,强迫自己变得强大,仿佛只要不触及内心的脆弱,就能保持强大。于是,他们不断告诫自己:“他不想被打扰,所以别打扰他!”“你们坚持不到最后,联系又有什么用?”“你生命的意义是围绕着他吗?你不能做你自己吗?”“如果他喜欢你,他就会来找你。”“没有他你依然可以过得很好。”“正是因为你太依赖他,太容易上当受骗,他才会肆无忌惮地伤害你。你应该学会爱自己,不要再想他了。”

对抗模式:内耗与外部归因的恶性循环

这种 “否认和筑墙” 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陷入 “对抗模式”。一方面是和自己对抗,产生内耗。比如,我们会讨厌自己总是想联系对方,抱怨自己忘不了他;当表现出软弱和需求时,会大声责骂自己;还会强迫自己立即停止这种想法。这就像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让我们对自己各方面都不满意。

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家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拥抱,可父母却大声责骂他没用。这个孩子不会因此变得强大,反而会更伤心、更胆小,以后即使受了欺负也不再和父母沟通,而是假装坚强,默默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就像那个孩子,而我们内心的 “父母” 就是那个不断批评我们的声音。

另一方面是和对方对抗,也就是外部归因。失恋后,我们可能会痛骂对方是人渣,不停地向身边人诉说对方的伤害,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对方。当遇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时,情绪会异常激动。在心理学中,这涉及到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模式。外归因在分手时,会将原因完全归于对方,觉得自己没错,是对方不理解、太过分。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成熟的,因为它会让我们逃避自身的问题,当再次进入一段关系时,很可能因同样的问题再次分手。

而且,这两种对抗模式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当我们把过多精力放在与自己对抗和自我批评上时,就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整个人状态会越来越差,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进而更激烈地对抗自己,导致越来越累,也更容易在受到打击时崩溃。如果把精力放在批评对方上,就会沉浸在受害者思维中,难以从感情伤害中走出来。同时,越是否认自己的需求,就会越渴望得到满足,就像小时候需求未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努力地去满足自己,当再次面对对方时,很容易被这种渴望压垮。

合作模式:打破恶性循环的钥匙

添加嘉待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挽回失去的爱,修复您的婚姻情感关系!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答案是采用合作模式。不过,如果对方是一个会对我们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人,比如有暴力倾向或渣男等,那就应该彻底断绝联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和自己合作以及和对方合作两方面入手。

和自己合作:

  • 停止自我批评,安慰自己:我们不能再对自己说出 “你为什么这么没出息?在他对你做了那些事情之后,你为什么还要去找他?”“是没人要你吗?你一定要去找他?” 之类的话。我们要知道,内部批评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就像钻石一样。如果总是顺从或抗拒自己性格的某一面,就会被它控制。正确的做法是倾听内心批评的声音,但不忽视也不回避。比如,可以把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换成 “我不喜欢你总是这样”;把 “你不想要吗” 换成 “你还有很多人支持你、喜欢你”;把 “把 “你一定要去找他吗” 换成 “我知道你很需要他,但他现在不想被打扰”。当我们接受内心的批评是自己的一部分时,它的价值就会增加。我们甚至可以在说完后回复一句 “谢谢”。这样,我们就能将内心转化为一颗崭新而健康的心。

  • 承认自己的需求,大方地联系对方:分手后,其实双方都可能有想联系对方的念头。这不是一场忍耐比赛,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我们想联系对方,就应该勇敢去做,因为我们有权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联系时,心态很关键。我们要明白,想联系对方是因为在一起久了,情感惯性很强,这是正常的。联系对方不是为了伤害或拯救对方,只是单纯满足自己的联系欲望。同时,不要内疚,觉得打扰了对方,因为我们有权联系,对方也有权拒绝。如果对方感觉被打扰,他们会表达出来。而且,不要对对方期望过高,联系的目的只是取得联系。联系时,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态和目的:“我知道我们已经分手了,但还是忍不住想联系你。(承认自己的需求)不要说这样不好。其实我知道你也想联系我。刚好我这样做了。(揭穿伪装)但我联系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联系你。虽然我们之前有过一些不愉快,但我不认为我会成为敌人。(合理化)我并不会打扰你,别担心,就保留这些联系方式吧。(释放压力)”

和对方合作:

  • 明确目标并过滤攻击:当我们向对方表达想保持联系的想法时,对方一般会有三种反应:“嗯,好的”(被动接受)、“神经病,为什么分手后还留着”(主动攻击)、“...”(冷淡,没有回复)。无论是哪种反应,都是分手后的正常现象。我们很容易将对方的 “攻击和冷漠” 解读为 “不爱了”,或者对对方的被动接受感到失望,总是希望捕捉到对方仍然爱我们的信号。但我们要记住,不要有过高期望和过多解读,对方是什么样的与我们无关,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过滤掉无用信息。如果我们不在乎对方的攻击,他们就无法伤害我们。

  • 看清形势,延迟满足:第一次与对方联系后,不管对方反应如何,我们的目的达到了,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后续怎么办呢?这要根据现状和对方态度来决定。如果对方不排斥甚至愿意联系我们,各种联系方式都还在,我们也不要过于主动。比如有 10 次联系对方的冲动,第一次主动联系后,第二次就可以先不联系,找点别的事做,这就是 “延迟满足”,这样不会给对方压力。如果对方表示 “对你没感觉了,我们不要再联系了”,联系方式大部分没了,对方也不太乐意联系,我们不要指责对方无情,要说 “我知道我们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理解你这样的想法。不过没关系,我并不强求。” 此时要降低期望值,10 次冲动可以保留 3 次,给对方一个感情缓冲期。如果对方非常抗拒,说 “别再缠着我了,够了!”,联系方式几乎都没了,我们不要纠缠,要说 “对不起,我没想到会让你这么难受。我只是想和你分享。你不愿意那就算了。” 此时不要降低联系频率,而是要冷静观察和试探,因为分手后对方越是抗拒,可能越说明对我们有需求,他们的情绪也是一种测试。我们要学会根据对方反应判断其真实态度和想法,看看是否对我们有需求和期望,如果有,就顺势而为。

  • 建立合作,共同反思:分手前,两人在矛盾中往往会被情绪控制,说出伤人的话,冲动地提出分手。分手后,双方可能都会反思,但总会有一些不了解的细节导致误解。没有解决的事情最难忘,因误会分手最遗憾,不理智的决定最容易后悔。当化解对方的负面情绪后,可以对对方说:“我知道那件事其实我们都还没有放下。也许这中我们都存在着误会。我想我们可以好好谈谈。毕竟,只有放下过去,我们才能迎接新的未来。” 如果双方之间有未解决的问题,对方也会渴望一个结果。然后,两人可以一起捋顺冲突的全过程,一个人先讲述眼中的事实和感受,另一个人倾听,之后交换。如果过程中情绪失控,就暂停,换个时间再谈。经过多次这样的交流,双方就能明白前因后果,消除误会和过度情绪,该认错认错,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如何相处就可以自己决定了。

分手固然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原本可以处理得更好。我们的直觉和感觉往往是值得信任的,即使有时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背后是真实的自己。只有了解、满足和调整这些,我们才能在感情的波折中收获更多。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22373.html
相关精选情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