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出轨了,留给原配的,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和无尽的折磨。
每天都有学员咨询,有的歇斯底里,有的从此对生活、爱情绝望,有的选择用轻生来留住对方,甚至有一个学员告诉我,她默默忍受丈夫出轨几十年,如今已经是乳腺癌晚期。
每当共情到他们的痛苦,我的内心都会浮现出四个字:理性之光。
遭遇背叛之后的状态,是一座暗黑迷宫,如果任凭自己被情绪牵引,只会摔得鼻青脸肿,而那个引导你走向出口的火把唯有理智。
这很难,特别是对于感性的女性学员来说,格外的难。
“我舍不他。”
“离了婚,这个家就散了,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爸爸。”
“他喜欢小三什么,我都可以改,可他为什么还不回头?”
“我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我活不去了。”
每一个负面的念头,每一寸恐惧,都是暗黑迷宫的帮凶和守卫,想要破局只能面对现实,自我成长、保持理智。
第一步远离出轨者
无论你有多不舍,如果你想走出这个情绪黑洞,第一步,就一定要远离黑洞源头:出轨的伴侣。
你可以选择分手,也可以选择分居,或者从同居的小房子里搬出去,又或者消失一段时间,只要让对方不再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把所有的纠结、反复、不甘、疑惑、决定、都押后,对伴侣和小三采取“不主动、不关注、不理会”的三不政策。
这是一段缓冲期,在情绪迷宫中,任何关于这段关系的反应都是差错的,而差错的反应又会增加新的情绪,然后压垮你。
经济允许的人,可以选择外出旅行,生活情况不允许的,可以多跟朋友呆在一起,在这段时间你可以回到跟伴侣在一起之前的状态,该干嘛就干嘛,除了联系他。
第二歩培养自己离开对方的勇气
无论你是否有跟伴侣复合的意愿,走不出伴侣出轨的情绪黑洞,都意味着你在这段关系中不够独立。
而对伴侣的过度依恋折射出了很多问题。这不是个例,对于一个没有心理学知识人来说都是如此,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出轨的可能性,你的伴侣不是特例。
初听到伴侣出轨的消息,大部分都是懵逼的,对于女性来说,始终对爱情有一份憧憬和向往,纵然大家都知道,每个男人、女人,都有可能出轨,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才会明白:原来我把对方当成了特例。
不然,那些风流倜傥穿梭花丛数年,最后却为一人死忠的男主角,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你会喜欢从开头到结尾都风流的男主角吗?必然不会。
生活不是连续剧,伴侣也永远不会是你期待中的那个特例。
心理学中有一个柯立芝效应:简而言之描述,就是无论男女,都有和伴侣之外的异性性交的冲动,就为了“图个新鲜”;
而老生常谈的人类学家早就指出了,雄性生物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有把自己的DNA广泛传播,即与尽可能多的异性性交的冲动;
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认为,人类具有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双重属性,文明的进展其实就是不断提升人类的社会性,削弱或隐藏动物性。
“出轨”这个行为是无法根除的,它原本就存在于人类的DNA当中,人人都有出轨的可能性,避无可避。
一旦你放弃了对完美爱情的憧憬,对永不出轨男主角的幻想,面对客观现实,你就会发现,伴侣出轨了这件事是合理的。
道德批判,情绪指责毫无意义,它已经发生了,这件事,符合概率。
接受它。
2、爱情折射的是你的自我价值,出轨损害的也是,这和对方没有关系。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说过:“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这句话略抽象,用一个栗子来说明。
小刘和丈夫是大学同学,在一起7年,当时,他们视彼此为“真爱”。
某天,小刘发现丈夫居然嫖娼,而且时间不短了,在咨询中她一把鼻涕一把泪:“老师,你说我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渣?”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包括爱情。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在童年期如果儿童缺少主要照顾者父母的照顾,他们会形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他们会想象一种理想化的父母,并幻想与他们一同生活,以弥补真实环境中情感缺失的情况。
这种想象的联系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为自己减轻现实中的与父母没有联系的痛苦感受。
当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这个“理想父母”的角色,就被投射到了伴侣身上。
小刘的童年可谓枯燥乏味,母亲是学校老师,对她管教极为严厉,说是军事化管理也不为过,除了学校课程,还有一堆课外内容要学,别的孩子童年乐趣多多,她的童年一片黑白。而一旦她没有达到母亲的标准,接踵而来的便是惩罚。
“我几乎没看到我妈笑过,那个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别人的妈妈,又温柔,又有爱,还有趣”小刘说。
小刘的前未婚夫就是一个温柔又有爱,还很风趣幽默的人,他完全符合了小刘“理想母亲”的标准,这样的“心理投射”迅速而彻底,而这“爱情”也浓烈又美好:它治愈了童年时期最深刻的恐惧——被抛弃。
直到前未婚夫嫖娼,这幻觉才被打碎,假的真不了,“理想父母”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是通过这个事件,暴露出来的,等待被治愈的原始创伤。
3、你需要独立
“在关系中独立”的意思是,你的所有行为,落脚点都是你自己,而不是对方。
不管是否选择开始婚恋,我希望你能明白,选择在一段感情中付出,本质是服务于自我成长,而不是获得对方的爱,亦或把对方留在对方的手段。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丰富我们爱与被爱的经历,获得更加完整成熟的人格。
每个人首先是一个个体,只有先把我们自己经营好,我们才有能力进驻别人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大的立足点下,对方的任何行为,都是你变强的垫脚石。而前面学员们的说辞,换一个角度,你便能在黑暗中看到点点火光:
“我舍不他。”——你舍不得的只是自以为的理想父母;
“离了婚,这个家就散了,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爸爸。”——貌合神离的一家三口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大,小孩子感知情绪的能力比你强十倍;
“他喜欢小三什么,我都可以改,可他为什么还不回头?”——就是你如此轻视自己的价值,他才不会回头;
“我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我活不去了。”——他伤害了你,可是被抛弃的感受,则是来自于你童年时期的恐惧,和他没有关系......
只有独立了,在感受到伤害的时候,你才有能力选择离开,才不会软弱无力,被囚禁在迷宫里。
第三步自我成长爱自己
既然爱情的本质是自我价值的呈现,那么我们则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价值即可。
1、与原生家庭和解
父母也是人,他们同样也有原生家庭和自己的问题,对于没有把曾经的我们照顾地足够好,又或者没有给予我们更多科学的培养,并不是他们的错,在那个时期,他们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了。
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接纳遗憾的存在,认可遗憾,是一个上天赐予的,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契机,这症结才能打开。
2、培养兴趣爱好
从艺术、舞蹈到阅读、写作,亦或是健身……一切能给你带来愉悦感的事物都去发展,扩充生命的厚度和深度。
你用越多美好的事物塞进生活,就会有越多的幸福感,你的幸福感越多来自于自身,别人就越少能控制你的情绪。
3、拓宽社交圈
交友给人带来的幸福很难取代,社交本身就能让你扩充视野、带来愉悦,并且多几个知心的密友能让你把情感寄托在不同的人身上,不用锁定于伴侣,对亲密关系来说是能量的释放。
常听人说,感情中没有对错,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情绪也是一样,非要在情感上纠结,没个尽头。一定要在情绪上分出个对错,只能溺毙在死循环里。
婚姻,是你的婚姻,
家庭,是你的家庭,
爱情,是你的爱情,
如果非要把你的自我切割一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
那么对方离开了,你也就被撕裂了。
你仔细品一品,这个“主次”的问题。
你如果可以主导掌控,自己的心、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人生,他出轨了,又有什么大问题?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你既有驻足的初心,又有抽离的能力。
有情绪疑惑,可以说给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