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的孩子”要怎样走出原生家庭之痛?

嘉待情感
2023-07-08
2300
35

随着“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金句。这句话也让如何过好这一生增添了几分宿命的意味。

以下是一位受困于原生家庭、“命运多舛”的网友:

“出来工作十多年,每月给家里寄生活费,做房装修、节假日都会打钱,家里有事我都会马上关心问候和打钱。而我遇到事情只能自己扛着,告诉家人,他们不是不相信,就是指责和破口大骂。我很渴望家人的爱和关心,但我始终像没有家的孩子。”

“后面我越来越敏感自闭,失眠严重。几次大病做手术,家人并不相信,我感到绝望和无助。都是同学或朋友陪伴和照顾我到出院,我很感激和珍惜朋友。”

“和前男友分手后怀孕,打算自己流掉,医院需要家属签名,就告诉了家人。父亲和哥哥对我破口大骂,说不知羞耻,觉得我丢了他们的脸。幸运的是有妹妹理解和支持我。”

“不得已联系前男友准备结婚,后因为疫情耽误没领成证。前男友说没感情还是不结婚了,他想和前任结婚,但孩子会付抚养费。我不爱他,也不想和他结婚,知道他其实不想要这个孩子,不会和我争,就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检查出来我有很多病,医生建议生完孩子后做手术,不能母乳喂养。家人不相信我生病,不会帮忙带孩子。无奈和前男友签了协议,孩子他帮忙带半年到一年,抚养权归我,病愈后我再接回来。”

“签协议的事情被家里知道了,父亲不顾我生病需要做手术,大骂我非常愚蠢,说孩子给男方带了以后不会给我的,说我非常自私非要生下孩子自己却不带……”

“我现在已经绝望透顶。说我自私也好,愚蠢不相信家人也好,我很想逃离和断绝家人关系,法律不允许,我也逃离不了。我只想好好地、开心地活着。骂醒我吧,或者施舍一点建议给我吧!”

责骂这种语言暴力并不能真正使一个人醒悟,否则社会就不需文明人类就不需要沟通了。

所以我实名反对那些骂你讽刺你,说你不该生下小孩制造悲剧的答案,因为正常人都知道怀孕8个月再谈“不该”为时已晚。眼下最该做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承担好对自己、对未来小孩的责任。

事实上,现在的你并非你想象中那般一无是处、不配为人母,你一直都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决心,是你改变和疗愈自己重拾生活的最佳动力。

想要摆脱这些影响,疗愈内心的伤痛,恢复生活的自信与动力并非不可能。

接下来我的所有分析和建议,会围绕这一点展开,希望能够带给你帮助。

复制添加嘉待情感导师微信号: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挽回失去的爱,修复您的婚姻情感关系!

01. 先搞清楚童年创伤如何影响的你,才能避免原生家庭悲剧蔓延给你的孩子。

“想要和家里闹翻,断了一切关系”,但“法律不允许,我也逃离不了”,你对当下的处境是无能为力的。

原生家庭带来的孤绝感,长期以来的困境,让你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即相信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都无法改变现状。

这种绝望无力之感,未必就是客观现实已到绝境,因为只要还拥有生命,就没有真正的绝境。

这是那个未长大、缺爱脆弱的内在小孩感受到和相信的,是“心理绝境”。

内在小孩,就是基于我们的童年经验,留存于我们内心的一个心理实体。这是我们人格中柔软、脆弱的部分,指向感受和直觉。我们和心连接的时候,也和内在小孩相连接。

所谓“小时候被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铠甲”,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个体未长大的、缺爱脆弱的内在小孩。

很多人能感受到这种创伤感,但很少能够清楚地知道“这种伤害是什么”,以及“创伤是如何影响了我”。

在疗愈内在小孩之前,先来了解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显然在你的原生家庭里,是缺乏情感上的爱的,比如关怀、理解、尊重、支持与共情;是充斥着质疑与忽视,控制与指责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许你感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温暖,觉得自己像个工具人,只有取悦家人不断打钱才能换来一些好脸色。

你有名义上的家,却从来没有家的感觉,无依无靠的孤绝感如影随形。

人只有在爱里,才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原生家庭这种爱的严重匮乏,会使个体无法得到滋养,内在小孩一直处于长不大、缺爱脆弱的状态。

只有被父母爱,人才能学会爱。童年的你,缺爱缺的是父母爱的体验;成年后的你,缺爱缺的是爱的能力——对爱的正确认知,对爱的感受力,付出爱与接受爱的能力。

可以说,父母教会你有关爱的功课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

将痛苦的纠缠视作亲密的表达,对真正的爱感到陌生。这将根深蒂固地影响你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越缺爱,越固着在原生家庭

当一个人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爱的体验,他就能成为真实的自己,发展出独立完整的自我,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关系与生活。

反之,若一个人体验到的是缺爱的创伤性体验,他最大的感受是无法做自己。内在自我力量未能充分发展,甚至是被破坏的,就会固着在原生家庭中,难以分离。

那些缺失的爱,不被满足的需求,成为缺爱者最深的执念,渴望终有一日能在原生家庭获得圆满。

有的人终其一生只为获得父母的认可,有的人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断牺牲讨好。即便已经独立生活,但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动机,心理上与父母纠缠一起。

可以说是,越缺爱,越纠缠;越纠缠,越痛苦;越痛苦,越离不开。

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核心信念,不会爱自己

由于父母情感上爱的匮乏,缺爱者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核心信念,认为不被爱的自己是糟糕的、残缺的,发自内心相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形成低自尊。

这种消极的负面认知,让缺爱者很难对自己真正满意,甚至是自我攻击和自我伤害。

假如父母以充满爱意的方式对待我们, 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珍惜和善待的,也同样会以充满爱意的方式对待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爱自己,他才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个人生活负起责任。

比如,父母如果经常贬低指责,那么我们内在就会有一个严厉的批判者,时不时对自己发动攻击,自我贬低、自我指责。父母如果经常忽略我们,我们往往对自己也是忽略的。

无法照顾好自己,对自己的亲密关系、婚姻生活包括成为妈妈等重大决定,并未以审慎负责的态度对待,是因为发自内心无法爱自己。

亲密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心理学对强迫性重复的定义: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伴侣所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是因为伴侣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的心理特征。

伴侣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一方面我们会被与父母相似的人吸引,渴望获得补偿;另一方面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重现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因为这是我们在原生家庭已经熟练掌握的生存技能。

尽管痛苦,但熟悉的痛苦,总比未知的关系模式要来得“安全”一些。

自身爱的能力缺失,无法给予爱的伴侣,双方缺乏爱的关系模式,组成的将是你孩子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可避免地,也会给孩子带来童年创伤,和年幼的你如出一辙。

这便是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

这不是宿命论的玄学,而是人是这样一种高级动物——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并最终适应环境。

学习爱,传递爱;学习痛苦,传递痛苦。

之所以说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是因为原生家庭缺爱的影响,是在潜意识进行的,并不能被意识所觉察。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反应和思考,我们的言行就已经被缺爱的内在小孩接管了。

以上可以看到,由于原生家庭缺爱的体验,个体此并未发展出爱的能力,无法爱自己,无法爱他人。

缺爱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你既无法全然信任自己,也无法全然信任他人,内在小孩被巨大的恐惧包围。

爱与情感的发展不足,成年后的缺爱者,通常会成为一个空心人;而潜意识的运作,带来宿命般的无力感。

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对内在的自己一无所知,缺爱的内在小孩未能获得疗愈,那么背负沉重原生家庭之痛的你,会无意识地成为悲剧人。

02. 疗愈缺爱的内在小孩,走出童年创伤,带着“重生”的自己步入新生活。

明白了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如何影响自己,并不是要将个人处境甩锅给“原生家庭”,认为自己就是受害者。

怀有受害者心态,对改变自身处境毫无助益,活在强烈的命运不公感中,未尝不是另一种痛苦。

了解成长至今自己的全部历程,明白自己为何如此,可以帮助你看见那个受伤的、缺爱脆弱的内在小孩,碰触被尘封已久的内心真实。

人的心灵既脆弱,又坚强,一如你经受如此痛苦,依旧向往好好地、开心地活;

人的心灵既被束缚,又可以无限自由,区别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心怀勇气,自我觉察;

心灵具备成长的力量,如同很多从原生家庭中走出、重获新生的学员一样,你也有足够力量,可以疗愈缺爱的内在小孩。

① 看见内在小孩的痛苦

当你还是年幼的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爱而活,那意味着生存安全的保障。

当父母以伤害性的方式对待我们,比如忽视、剥夺、控制、打压,内在小孩对失去爱的恐惧,会将所有的负面感受压抑下来,转为对自己的攻击。

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所以不值得被爱;认为自己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赢得爱。

被压抑的情绪从来不会消失,它们会被保留下来,在无意识中发挥作用,也会在当下的情境不断浮现出来。

情绪是我们的朋友,比如愤怒是在告诉你,自己的需求被忽视和剥夺了,提醒你要保护自己;比如悲伤是在告诉你,一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提醒你看见重要的东西。

去感受内在小孩深埋在恐惧之下的感受,那些强烈的愤怒、悲伤与破碎。对于那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些情绪远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但如今的你,可以逐渐容纳这些感受。

感到愤怒,就用合理的方式发泄怒气,意识到父母绝不该以伤害的方式对待你。诸如控制、背叛、打击,还内在小孩以公正。

感到悲伤,可以尽情哭泣。很多时候你可能听不见内在小孩在哭泣,因为你在原生家庭中,学会了远离自己的感受。

当你看见了内在小孩的痛苦,意味着你开始与内心深处产生连接。随着情绪开始流动起来,内在小孩冰封已久的伤痛,也开始松动。

② 哀悼失落的童年

在回忆童年时,也许会有千万种感受涌上你的心头,哀悼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自己的父母因为心理或自身局限而挣扎,这给你带来了很多的损失。

你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而哀悼,为偶尔才能享受到的事物而哀悼,比如一个稳定、可靠,能让你时刻感受到自己被爱护、被接受、被尊重的养育者。

成年的你为失落的童年而哀悼,因为从小你可能被当作一个小大人,有时候还要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不得不快快长大,跳过了嬉笑打闹、充满自由与好奇心的童年。成年后,你感觉衰老、疲惫,并且不记得多少自己童年的事情。

你也许会哀悼那个失落的自我,哀悼自己为了抓住父母的爱而戴上的一幅幅假面具。一段时间之后,面具几乎变得不可分辨了,即便是你自己也几乎忘记了面具的存在。脱掉面具,重新恢复真我, 有时候已变得遥不可及。

你也许会哀悼那个并不存在的理想化的父母。即便你认为自己可能与父母还有亲密关系,但你忽然意识到,那是因为你把父母的需求摆在最前面,并且否认自己的需求。

你意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父母有自身的局限,永远都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自己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匮乏的童年永远都不可重来。

而你做不了任何事情去改变这样的事实。

你必须发自内心接受这世界本就不完美,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父母是,你自己也是。

就像活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下,很多时候你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无能为力。

哀悼意味着你能够与所有糟糕的感受在一起:愤怒、痛苦、绝望、被伤害、背叛感和受伤。意味着你接受自己在面对这一切时根本性的无能为力感,意味着你决定尽可能地继续前进——接纳事实,着眼当下。

对童年创伤进行充分哀悼,是帮助你逐渐恢复内心平和,改善你应对事实能力的过程。也是缺爱的内在小孩开始放手,与原生家庭告别的过程。

③ 感受爱、拥抱内在小孩

受限于原生家庭爱的匮乏,你对爱是陌生的。或许你可以说出有关爱的一些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缺乏切身的体会。

爱是给予,一切类型的爱共同具有的要素是:关切、责任、尊重与了解。

爱是深切关心对方的成长与幸福,提升对方存在的生命质量。

你可以更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爱,观察正常家庭爱的表达形式,感受身边朋友对爱的感受和表达。

对爱越具有感知,你就越能分辨,那些“为你好”的控制、指责并不是亲密,而是心理上的纠缠,是情感伤害。

你还可以想到一个重要的朋友,自己会用怎样的方式去爱ta,用同样的方式爱自己。比如,在朋友遭遇挫折时,你会鼓励ta,那么你就同样鼓励自己;比如朋友自责时,你会宽慰ta,那么你就同样宽慰自己。

在你学会爱自己之前,你需要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爱惜的方式悉心对待自己。

停止自我责备、自我攻击,以慈悲心来深切同情和宽宥自己,拥抱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或许一直以来,你都习惯了取悦父母、在关系中取悦伴侣,而对自己视而不见。那么现在开始,你需要首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取悦自己。

和原生家庭告别的你,已不再需要取悦任何人,也不必依赖他人的爱而活。

而那些童年缺失的爱,不被满足的需求,你现在完全有能力给自己。

可以说,爱自己的过程,就是陪伴内在小孩逐渐长大的过程。

④ 选择滋养、远离消耗的关系

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同样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治愈。对关系已不再抱有补偿性幻想的你,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和判断身边的关系。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觉是轻松、愉悦、温暖的,那么这段关系就是有爱的关系。比如陪伴并照顾你出院的同学好友,比如理解支持你的妹妹,更多在这样的关系里获得滋养。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觉到沉重、疲惫、压力,处于这样的关系中,你常常对自己产生糟糕的感受,你感到自己是被消耗的。那么你首先要做是保护自己,远离消耗性关系。

遵从内心的感受,从内在积极的体验感出发,去建立和保持关系。远离无爱的假性亲密关系,远离有毒的亲密关系。

或许消耗你最多的,正是原生家庭。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不再纠缠。

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与原生家庭和解,或者与父母断绝关系,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与父母是彼此独立的成年人——你生活的决定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必须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父母无权干涉,而你也无权去改变父母。

不再把以孩子的身份与父母相处,而是以彼此独立成年人的身份与父母相处。

值得说的是,与原生家庭和解,并不是必要的。

很多人可能以为,与原生家庭和解,是疗愈内在小孩的必要前提。其实与原生家庭和解,是内在小孩获得疗愈后的结果。

当你还没有处理好内心的伤痛,无法释怀时,那么就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原谅就无法原谅。

因为首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在原生家庭受到伤害这一事实,不管父母自身有如何局限,伤害在客观事实上已经发生。

此时的不原谅,意味着我们尊重自身经历的真实性,尊重内心的感受。

必要时,可以与原生家庭减少联系或者保持距离,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心力不够时,避免被过度卷入。

当然这并不意味自己就要成为受害者,或者与原生家庭对抗、与父母断绝关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抱怨出身,或者对抗、断绝关系,本质上还是在与原生家庭纠缠。

因为你的锚定点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怎样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而依旧是在原生家庭。

随着内在小孩逐渐获得治愈,原谅父母、与原生家庭和解是可能自然发生的。

既不是迫于孝道压力不得不原谅,不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无奈作出妥协,也不是为了获得治愈逼自己原谅。

而是你终于接纳了这世界的不完美,接纳了父母的不完美,接纳了自身的不完美,你选择从裂缝中迎着光,继续向前。

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爱和安全、不断自我整合的过程。当缺爱的内在小孩获得疗愈,那些曾经的伤害就会转化成为积极的内在力量,散发出鲜活而自由的光彩。

这一刻你会深刻理解坚强的意义,找到坚强的感觉,和那种笃定的、踏实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体验。

当从童年创伤中疗愈自己,你也就可以真正爱孩子,给Ta一个心里的家——始终有爱与归属感。

复制嘉待情感老师微信号:jiadais 一对一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11833.html

相关精选情感内容

嘉待心理咨询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