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很多感情里面你一直在付出,对方从来都不对你付出,但你还只是傻傻渴望对方的付出?我在之前的沉没成本效应那一期说过,与其自己付出不如引导对方付出,那我们怎么去引导对方付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过度合理化效应来告诉大家,这个效应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此时人们对于这一行为及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但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赏),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同时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
我今天给大家先讲一个故事,一位独居老人独自住在小区里,这个小区最近下午都有一群孩子在这玩,他太孤单了,所以希望这些孩子以后每天都来,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了过来,他告诉他们如果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个玩具,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来的比以往更早。这位老人又给了他们玩具并许诺下次来还有玩具。第三天,他们又来了,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玩具,这次是3个。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2个,老人解释说他已经没有钱去买玩具了。‘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个玩具的奖赏来玩吗?’这些孩子失望地告诉他,他们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小区玩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有1个玩具。”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老人巧妙地利用了“过度合理化效应”,将男孩们对玩耍本身的兴趣转到了对玩具的兴趣上。当男孩们一旦失去了玩具的报酬,那么行为也就会终止,从而实现了老人最初的目的。
那么在感情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那就是,你不能让男友觉得,他对你好,是对你表现好的一种奖励。而是要让他觉得,他对你好是出自他对你的爱。他发自内心对你好,他就会感到开心。
曾经有一个学员就和我分享了她的感情经历。她说:“老师,男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不开心,他说,我最近表现不是很好,让我好好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他还说,我可以让你开心,也可以让你不开心,但是你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不会让你开心的。”我当时问她说:“你们是从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这么跟你说,还是你们相处了一阵子之后,他才跟你这么说的呢?”她告诉我说,“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这样的,一开始自己并不是表现很好,男人就会想着法儿来让自己开心。”
接下来我又问她,我说,“那在之后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子?你在其中做过什么的行为吗?”她就告诉我说,“我有的时候会没有安全感,他对我好的时候,我很开心,但是他对我也有不好的时候,他对我没有那么热情的时候,我就会去做各种讨好他的事情,获得他的关注,让他来讨我的欢心,虽然我也知道,让他一直无条件对我好是不对的,但是我没有控制住自己。”当时听她讲完,我就想到了过度合理化这个效应。其实在一开始她跟男友相处的时候,她对良好情绪的贪婪以及男朋友对她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过,她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愉悦感的贪婪,逐渐变成不停讨好男友,最终把男友对她的好变成了一种交易。她会让男朋友觉得,我对你好,是因为你对我好。等于她无法感受到男朋友的真心,反而打开了感情交易的那个大门。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觉得对方一旦付出,我们就应该马上回报给她,我们要把这个回报换成回应,有的时候,比如说对方为你做了某一件事以后,你立马给他买个名牌的手表或者打火机,不,不需要,这会让你把你们的关系变得非常交易化,让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被交易感,其实他内心是不舒服的,有的时候或许对方只是单纯想得到情绪上的回应,你想想,你的伴侣真心的为你好,其实你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表现的很开心,或者你对他变得很包容。
过度合理化是什么?它是递减模式,就好像你今天给我十块钱,明天给我九块钱,后来又给我五块钱,我会觉得越来越少,那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我给你一块,明天给你一块五,后天给你两块呢?当对方以后大后天你给他三块,其实你又给他五块,让对方常常猜不透你,你才会占据感情的主导地位,让对方变成被动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