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被父母共生式绞杀,想逃离这种困境,但无时无刻不因原生家庭而受影响。
“你明知你最厌恶的家庭状态是什么,但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上一辈之路,变成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这便是原生家庭不幸给孩子带来的最大伤害。
其实,郑爽是很典型的例子。她就像是中国版本的布兰妮。
布兰妮·斯皮尔斯的父亲 自从她2008年住院以来,完全控制着她的事业、医疗保健和财务。他一直控制着她,包括数亿资产。
随着媒体的曝光,他们父母在原籍家庭阶段不适当的教育方法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这种木偶般的生活不禁让人退缩。
郑爽与布兰妮,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教育其实很类似——父母将自己的个人欲望施加于女儿身上,以求某种自我满足。
郑爽取卵代孕,最后又想要逃避弃养。其实,这件事早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就有了预兆。
郑爽的母亲刘艳一直是这个家庭的绝对主导者,刘艳想成为演员,但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于是,她把梦想加之于女儿身上。
女儿明星培养计划,从她一岁就开始做准备。
陪着女儿上每一节舞蹈课,陪着女儿选剧本,陪着女儿排练,控制女儿饮食习惯,帮女儿选学校...
刘艳是尽职尽责的母亲,但过犹不及。
如果母亲从孩子一生下来,就看到了他未来的模样,那这个孩子的出生,注定就是悲剧。
事实上,郑爽确实厌倦。
她一直坚定地认为,刘艳欠她一个道歉,因为当演员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们开始争吵、冷战、疏远,总想着找茬干一架。
最后,悲剧发生了。
郑爽想成为母亲,去摆脱“母亲身份”的制高点,去逃离这种生活。
但她失败了,因原生家庭处处规划,没有足够担当与责任感的郑爽,又想逃避放弃。
终于,她和父母,尝到了原生家庭悲剧的恶果,付出了被封杀的代价。
二、这种原生家庭教育模式,叫做共生式绞杀。
它延伸自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在玛格丽特看来,六个月前的婴儿,和母亲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是正常的。
但武志红却发现,很多小孩超过六个月后,甚至到了二、三十岁,依然和父母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
例如,你想吃某种零食被禁止了,偶尔这样一次无关紧要。
但如果考大学选专业时,或选择和谁结婚时的动力都被消灭了,而变成遵从父母的意志,这就构成了严重的绞杀。
长此以往,最终你整个人的自我,都会被消灭殆尽。
三、更可怕的是,共生绞杀的存在,抹杀掉原生家庭原本应该存在的意义。
原生家庭,源自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出生与成长的家庭。
心理专家指出,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孩子在其中接收的生活经验将深刻影响其一生,家长的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言:21世纪必然出现心理健康的第一场革命。
今天,预言已经成真,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中国儿童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父母在这其中则“功不可没”。
“你要乖,你要听话,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要选理科,选理科才有前途,以后毕业好找工作。” “必须考教师,考公务员,不然以后你会后悔的,我都是为你好,你以后就明白了。”
孩子仿佛站在山的这一头,他们渴望长大的念头,就好比渴望知道山的另一边是什么。
但令人绝望的是,即便长大了以后,发现山的了另一边只有无穷的山峰,自己永远被困在了山里。
原生家庭,初生的摇篮成了禁锢。父母的爱成了共生绞杀的凶手,那谁来对结果负责呢?是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还是孩子身后站着的父母?
郑爽弃养孩子事件,主导人是郑爽,还是一直试图控制女儿人生的郑爽妈妈?
最后,致所有父母:
胡适先生写给儿子的信: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