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爱=缺爱
当一个人内心对某种事物有“匮乏”感受的时候,基于正常逻辑,势必会想要“索取”。
渴了,去倒水喝;
饿了,点外卖;
困了,睡觉......
渴望爱,于是去索取爱。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女主角松子一样,父亲去世后,她的内心出现了一个黑洞,为了填满这个黑洞,她开启了自己的跪舔生涯。
松子很美,于是男人都会被她吸引,然而也是因为她的跪舔,她被拳打脚踢,出卖肉体养男人,还被骗光所有积蓄,最后像垃圾一样被抛弃。
为什么渴望得到爱的人,往往得不到爱?因为他们用错了方法。
01爱,向外索取只会“求不得”
松子和男友做爱的时候,会不停地问他:你爱我吗?
男友第一次回答的时候,很深情,但是当她不停地,不停地问,问了几十遍上百遍的时候,不止男友,看电影的人都会觉得:这女人疯了。
首先,缺爱的人往往没有独立的人格,总是把人生的幸福快乐,全部押在在别人身上,依赖他人的给予,这会对方造成很大压力和负担。
不是每个人都去想承担别人的人生,那种依赖会把人越推越远,任何爱都是相互的,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想单方面索取不能长久。
其次,爱这东西,向外求,向他人求,是求不到的。
松子的内心有个黑洞,黑洞的意思是,能够吞噬一切事物,外界给予的爱,只能带来片刻满足,紧接着,又归于虚无。
02爱产生的源头和原理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松子一家五口人,父母、弟弟和腿脚有残疾的妹妹久美。迫于生活的压力,父亲对松子要求严格,从不苟言笑,但是对残疾小女儿久美关爱有加。
幼小的松子嫉妒妹妹得到的爱,总想方设法获得父亲笑脸。一次父亲看到戏中的小丑的鬼脸时,露出了笑容,松子学着小丑的样子对父亲扮了一个鬼脸,父亲也笑了。
于是这就成为父女之间的默契,松子只有在这样的瞬间,才能感觉到父亲的存在。鬼脸,成了松子的一生的标配。
而成年后,她从一个体面的中学教师,到最终沦落为一个,人人嫌弃的流浪狗似的老太婆,这一切,都是这个鬼脸带来的宿命。
我们每个人的自信、勇气,我们对爱的认知、感受爱的能力、给予爱的能力,这一切的根基,都来自父母的微笑、接纳、和肯定,在成长时期,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根基,也就没办法把将它们内化到心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自我”,也就是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会感受不到爱,永远活在匮乏的感受中,成年以后,终其一生,像一个无人抚育的孤儿一样,到处寻找母爱。
心中对爱的“充盈感”,来自原生家庭“自我价值”的积累。
03“给予”这个行为并非是富人的专利
对于过往时间原生家庭的创伤,来到今时今日也是可以疗愈的。
首先需要明了,当下自己的现状和父母有关,可是并非父母的过错。
他们可能对你照顾不周,但他们不是完美的人,是人都会有疏漏和过失。只有将这个内心的黑洞看做是你自己的“人生课题”,不甩锅给任何人,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1、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
你需要向内看,看见自己的创伤,看见自己原本的模样,然后你需要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当身边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一切行为反应,是基于原始创伤的条件反射,还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接纳自我
缺爱的人与“自我价值低下”如影随形,他们时常批判自己,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需知,每个人都有缺点,你看他人全是优点,不代表他人没有缺点;你看自己全是缺点,不代表自己没有优点。
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阴暗和光明的面向,接纳自己的残缺,便是走向圆融的一大步。
而一旦你接纳自己的糟糕的一面,你便接纳了自己过往的痛苦,心中便会升起深刻的爱。
3、想要得到爱,首先需要给予爱
弗洛姆指出,“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在保持个性和尊严前提下的结合,是一种“成熟之爱”。而成熟之爱具备下列五大特征: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的首要特征是给予。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和积极的能力,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在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爱往往被描述成一种被动的情感。
但弗洛姆指出,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因为我是能干和富有的、我的灵魂很丰满,所以才有能力赋予他人爱。
弗洛姆曾经谈及应如何界定“富人”的问题。他认为富人不是指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能赋予其他人多少钱财。
感情亦如此。
爱并不意味着个体储存了多少情感,而在于能将多少爱赋予对象,并在给予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所以说,对于缺爱的人来说,爱这种东西,需要在亲密关系中,甚至一切社会关系中,不断去练习给予,才会逐渐圆满。
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因为无论他人,还是伴侣,都是你自我的对镜,唯有这个方法,能够和你的自我价值提升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让给你渴望爱,也得到爱。
越给予,越丰盈,真实不虚。
有情绪疑惑,可以说给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