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嘉待情感
2023-08-09
1868
18

并没有过度夸大。接纳、重生、和解,才是原生家庭正确的打开方式。

不能因此完全责怪父母,忘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远,可以用“一生”来度量。

但不代表不能治愈和改变。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_嘉待情感

先来说说为什么原生家庭影响被夸大。

一、 心理学普及的过程

最近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发现一个现象,以80年代为断点,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他们的交流词汇,和思想,嫌少涉及心理学内容,

80年代出生的人,无论是聊天用语,还是逻辑思维,可以观察到较为深入的心理学知识,

而90,00后的年轻人在聊天的时候,“原生家庭”这个词汇被频繁提及。

再加上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版块,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和过去十年相比,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已经大大地提升。

一个从西方舶来的知识体系,初初传入没有那么发达的中国的时候,自身是自带“权威光环的”,盲从+部分专业学习者的认可,导致了“心理学”在中国最初的样子,

随着我们自身的强大,加上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简易,知识得获得同样也更加容易,“权威光环”逐渐退却,于是质疑开始出现。

“得到”变得容易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获得知识的例子:

真实历史中,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一路西行,遭遇过土匪,跋涉沙漠,一直被追捕,还险些被当权者扣押只能绝食抵抗,为了获取知识,可谓坚忍不拔,

而如今我们只要打开手机,想要知道什么,甚至都不用搜索,大数据会自动推送给你,

在商业背景下,推送的内容不可能那么专业,和透彻,因为现代人就连文字都不再爱看。

获取知识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现代人的心,一直是浮躁的,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

我们太容易了。

二、标签化

当获取知识过于容易,又无法沉下心来研究透彻的时候,知识,就成为了“标签”。

“原生家庭”这个词汇,就仅仅只是一个给自己打的标签,它和吃饭拍照发朋友圈,和你身上穿的某个牌子的衣服,和你在豆瓣上看过什么电影听过什么音乐,其实没有区别。

它成为了一个你展示给他人,你定义自己的概念。

在聊天中它可能会频繁出现,可是,随着它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却仅仅只是提及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原生家庭也没有那么严重嘛,我们是不是夸大了?”

标签化还有一个原因,原生家庭的伤痛被触及,被研究,被化解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的痛苦的,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也导致了这一结果,

毕竟,谈笑间的玩笑话,比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痛苦要容易地多。

只是“知道”,它就只是谈资,

只有“做到”,它才能改变人生。

三、原生家庭

回顾我接手的案例,90%的学员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在咨询之后,才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而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去解决目前生活中的困境。

将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你才能亲自去证实:原生家庭的影响并未被夸大。

不妨观察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哪些反应,和原生家庭有联系,再着手从多方面解决。

例如,在目前的亲密关系中,对伴侣有不满,却无路如何也不敢,不愿意,甚至不能说出口,那么可以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有一位“不允许你发表自己见解”的养育者。

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爱与生存”是最主要的需求。

当孩童表达自主意识的时候,如果养育者采取了否定、斥责、甚至恐吓的回应。

孩童会有:“我不被允许做自己,因为这是错的,我做自己了,他们就不会爱我,我也活不下去”的念头。

这样的念头会成为你的一部分,藏在潜意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不会再察觉它,可是,它却会一直存在,

等到你长大,每每感受到“爱”的时候,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伴侣,特别是伴侣,你都会有“做自己了,就不会被爱”的感受。

在某种程度上,心,其实是一台刚出厂的电脑,我们潜意识里的念头,就像电脑系统,电脑程序,初初装的是什么程序,那么这台电脑就会按照指令运行。

举一个反例,我有一个“嚣张”的学员曼曼,她从小成长在一个充满肯定和爱的原生家庭,曼曼从来都是勇敢表达自己,做自己,而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她都是被呵护,被宠爱,无法无天的那一个。

因为她的程序,最初就是“做自己是安全的”。

如果减轻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一步,就是看到这些影响之后,对自我和对家庭的接纳。

第二步,是接纳之后的重生。

第三步,跟原生家庭和解。

不需要一刀切地责怪原生家庭,也不需要被其影响所束缚。

接纳、重生、和解,才是原生家庭正确的打开方式。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15921.html
相关精选情感文章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