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分手的那一方,是不是就不会伤心?

嘉待情感
2024-04-10
1845
32

对于一段关系的结束,人们往往会有一个想法:被分手的那一方才更难过,主动提分手的人不会难过。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被分手的一方“更伤心。因为“主动分手的一方”比“被分手的一方”更早的感受到了两个人关系之中的问题,或是更快地失去了对伴侣的感情。而“被分手的一方“的感受也许滞后于对方,还停留在原先的恋爱阶段。所以会因为被强迫切中止亲密关系而难过。

但其实单凭“提出分手”这个行为而言,并不能给出绝对的定论,认为“提出分手的一方就不会伤心难过”。

依恋类型影响着“分手方”如何看待分手

依恋类型影响着人们在关系中的种种表现,当然也包括在关系解体的时刻,人们会选择哪种方法来进行分手,也决定了人们会如何看待分手。

提出分手的那一方,是不是就不会伤心?_嘉待情感

在依恋类型中,“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由于对失去伴侣的爱感到非常焦虑,因此会尽可能地拖延提出分手。或者就算主动提出了名义上的分手,也很难真的切断和前任的关系。他们会提出希望能和对方可以继续做朋友,甚至保留复合的可能。所以当他们提出分手时,也会因为对关系的依赖和焦虑而产生负面情绪;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会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分手,比如,他们可能会忽然疏远你、指望你提出分手,而在分手后也会立刻疏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者希望逃避亲密感、回避深入的交流,而一旦讨论分手,就可能会触及到谈论自己深层次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他们并非不产生负面情绪,而是选择回避它;

不过,安全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直接和伴侣表达分手的意图。他们会更积极地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包括分手。他们认为即使这段关系结束,他们依然有机会、也有能力与他人进入下一段关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需要回避的事。

分手的方式不同,对双方的影响也不同

1.就分手进行交流 vs 不交流只撤离(回避谈论分手)

许多人会选择“撤离”来回避去谈论分手,比如,在告知对方“我们分手了”之后立刻逃离,或一言不发地消失,或者用明显很假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分手。因为对一些人来说谈论分手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害怕自己要面对伴侣的质问和纠缠,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害怕自己成为伤害伴侣的“坏人”。

然而,如果分手者拒绝就分手进行交流,会对被分手者产生较大伤害。被分手者可能会不断猜测是什么导致分手者的离开,试图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

由于被分手者会需要得到理由,来说服自己分手的合理性,他们也有更大几率会去纠缠分手者,试图要一个说法;也有些被分手者,会认为分手者不说清楚分手的缘由,就是还有挽回的可能性,因此还会反复进行纠缠。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双方在关系中的真实想法也会长久被压抑。如果分手者和被分手者有机会一起谈论分手的理由,双方在分手后的抑郁感都会减少。

2. 分手过程中照顾对方 vs 分手中只顾自己

部分分手者会在分手过程中试图减缓对方的负面情绪,比如使用温和的口吻表达共情,以及主动自我责备(“都怪我吧”)等等。

照顾对方的情绪也可能给分手者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去试图理解和考虑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会让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发现,如果主动地进行自我责备,分手者会在失恋之后,更容易感到抑郁,而更少地感到“如释重负”。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来让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发现,被分手者对这个方式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有部分被分手者会觉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虚伪”。但是,也有被分手者会感激分手者的体贴,会更愿意在这段亲密关系结束后继续与对方成为朋友。不过,被分手者可能也会因此更长久地无法释怀。

相反,如果分手者在分手过程中只顾自己的感受,例如直言不讳地表达不满。被分手者会在当时感到非常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感有时能帮助被分手者更容易从失恋中走出来。

对待一段感情的结束,如果只把重点停留在关注对方的情绪上,反复比较谁是这段感情里的赢家或是失败者,只会让自己陷在“不甘心”里。两个人曾经度过一段快乐的岁月是一种缘分,失去这份曾经带来快乐的联结对谁来说都是一种可惜。或许短时间内没人能够完全释怀,但接受情绪反应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是让自己更坚定、更理性的过程。

复制嘉待情感老师微信号:jiadais 一对一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20503.html

相关精选情感内容

嘉待心理咨询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