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读懂你就明白了

嘉待情感
2023-07-08
1789
38

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

我的答案是:防止不了。

除非你把对方24小时绑在身边,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对方心里不会去想另一个人。

我知道我这样说可能会让你难以接受,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生活充满着随机与偶然,我们从来都不能控制任何未发生的事情,也永远无法真正控制一个人,在无常世界中,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换言之,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

别急着划走。我知道这个答案可能暂时让你失望了,因为你觉得安全感是另一半绝对忠诚才会有的,而你要的就是这个绝对忠诚的方法。

“另一半出轨”是无论男性或者女性潜意识都会有的恐惧,男性因不接纳自身的脆弱会倾向于直接施加控制,而女性更倾向于向外学习和求助。

问题的核心解决方式——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一样的。这里我们从女性视角聊一聊。

想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感受到了你在关系中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另一半出轨于你而言,意味着灾难性的后果:

感情被背叛,对自身产生质疑,爱情与婚姻的信念感崩塌,接连带来一连串的家庭现实问题,尤其是当你经济完全依赖对方,此时另一半出轨,还意味着现实生活的威胁。

你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情境发生,才因此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对另一半出轨充满着担忧与焦虑,这样的你,还可以坦然地享受当下的关系吗?

我想一定是不能。

你或许会说,我就是因为太爱太在乎他,才不能接受他出轨。

真正的爱是信任对方,给予对方充分做自己的自由,允许对方天然地爱自己而不加干预。与其说是太爱对方,不如说是依赖和需要对方,正因为内心充满着强烈的不安,才需要“保证对方绝对不出轨”以求心安,这实质是一种“控制欲”。

一个客观事实是:

生活并不以个人意志为中心,有各种随机偶然的因素发生,我们每个人能切实控制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想要控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牢牢控制一个人,注定会失败。

越是想控制,结果往往是更多地体会到失控,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愤怒与无力感,控制与被控制本就一体两面——

当你生起控制心的时候,你才是那个被控制的人,因为你的喜怒哀乐全被对方的一言一行所牵动,你的情绪好坏不再由自己决定,这无异是织了一个茧把双方牢牢束缚住。

回到担心另一半出轨的问题上,这里有两种情况:

对方有事实上的疑似行为,

激发了你在关系中的焦虑。

婚姻中女人的情感需求是:关爱、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全感,以这六大核心需求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当对方出现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比如不修边幅的人开始注意形象打扮,若有若无地回避接打电话,态度出现冷淡与疏离等等,询问对方却遭到质疑——是你太敏感,类似这样的端倪,极容易激发女性在关系中对“忠诚”与“安全感”的需求受到威胁,感到正逐渐失去对方的爱。

这种事实上的疑似行为确实让人备受煎熬。我们无法“证据确凿”地确定出轨是否发生,就迫切想要知道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成为既定事实。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完全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那我们只能继续煎熬着,或者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一样,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用更有效的方式就这些行为本身聊一聊,来推动情况改善,而不是加足内心戏,把内在感受的决定权交给对方。

使用平静温和的沟通方式代替指责质问的对话,谈论具体的事情和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态度明确传达给对方。

这里有亲密关系里沟通的万能句式:

你怎样的行为(具体事情),让我感觉如何(内心的感受),我需要的是(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怎样做(具体的行为),我会感到(想要的体验感)/后果会是……

举例:“最近你不再像以前一样关心我了,我感到困惑和难过,是遇到什么事了吗?我需要你的关心,如果还可以和以前一样,我会感觉更好一些。”

“你背着我接电话,让我感到不被信任,我需要在关系感到是信任和坦诚的,如果你继续背着我接电话,我可能会重新审视我们的关系。”

尝试尽可能多地使用这样的句式去表达。如果对方是因为工作不顺或遭遇偶发情况,经过有效的沟通,情况一般会得到改善。

如果对方拒绝沟通或沟通无果,那还是要回到最终的——我们不能控制任何未发生的事情,也无法真正控制一个人,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方没有任何事实上的可疑行为,

仅仅是自己无法全然信任关系

如果对方没有任何事实上的可疑行为,仅仅是自己无法全然信任关系,你在关系中可能会有一种弥漫性的焦虑——你既无法坦然地享受关系,也会为这种“心始终无法踏实”的感觉所困扰。

回想过往的关系中,你是否有过坚定、踏实被爱的感觉?是否曾有过全然信任一段关系的体验?

如果有过,也许是因为遭遇过情感的背叛与创伤,让你不敢再轻易去信任一段关系。

引起创伤的那件事早已经过去,但从未真正结束,未被安抚的情绪和遗留的恐惧,依旧存在于当下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属于过去的创伤是需要被看见和处理的部分。

如果没有过,我们需要把目光看向更早以前,甚至是早年经历。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即“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根据照料者与婴儿的回应互动方式,婴儿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基础类型:

安全型依恋:当孩子哭闹时能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安抚和照顾,得到了悉心照料的孩子,会表现出安全型依恋——从心里觉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安全感,能够从心底信任他人。回避型依恋:当照顾孩子的大人,心中带着对孩子敌意或者拒绝的态度,这种态度孩子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孩子自觉他们是靠不住、不能依靠的。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畏缩不前,很难信任对方,也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表现出反复无常,有时细心照料,有时冷漠敷衍,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复杂焦虑的情感。他们无法确定父母是否会及时出现照顾他们,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紧张和过度依赖他人。

成人依恋与母婴依恋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随着依恋关系的发展,个人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在婴儿早期的基础依恋类型上,成年人相应发展出了四种依恋风格:

安全型依恋:既不担心被抛弃,也乐于亲密,与伴侣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疏离型依恋: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对亲密感到不适,追求独立。痴迷型依恋:总是很担心被抛弃,渴望亲密,十分依赖伴侣。恐惧型依恋:担心被抛弃,但又对亲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赖又希望独立。

除了安全型依恋外,其它三种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无法全然信任关系和享受关系,或者说自身构建幸福亲密关系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是个人成长中一大命题,需要深度的自我觉察和构建新的客体关系经验,寻求专业的情感心理咨询或许能更好帮到你。

想要防止另一半出轨,有这个想法的你,是否存在对另一半的过度依赖呢?可能是物质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或者两者兼有。

当你在物质上无法独立生存,依靠对方的供养;当你在精神上无法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体——没有了另一半,你无法确定自我身份以及生活目标,此时的另一半,几乎是你人生的救命稻草。

焦虑,就来自于这种过度依赖背后,自我力量的匮乏。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就是提升自我的力量。

那怎样才能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自我力量呢?

我的建议是:

1、无论是否有必要,保证自己有独立赚钱生存的能力

这里说的不是必须赚很多钱,而是至少不会没有另一半就无法生存。你不一定非要进入职场,也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小事业,很多时候赚钱能力是与我们的底气直接挂钩的。当你有自己想要投入的事情并可以胜任的时候,你将逐渐感到来自自身的力量。

2、发展更多有质量的人际关系,不只局限与伴侣的关系中

有时候我们的情感需求不一定只有伴侣可以满足,还有好友与同伴。当你能更多在除另一半之外的比如闺蜜、亲友身上获得情感接纳与支持的体验,对伴侣的依赖就会相对减轻。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加灵活、有效、合理的方式去满足内在的情感需求。

3、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体验生活的乐趣

做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人是会被滋养的,当你更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个人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你自然就不把太多时间放在寻找伴侣可能出轨的“蛛丝马迹”上,你也会有更多的心理弹性去应对婚姻可能遇到的状况。

4、不断认识自己,不放弃自我成长

如果说有件事是到老都要做下去的,那一定是“认识自己与成长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眼中的他人和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把看向另一半的眼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觉察自己。

5、在没有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时,选择相信伴侣

另一半同样需要你的信任。在没有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时,选择相信伴侣,更多留意并感谢与伴侣共同的美好体验。

过度焦虑推动下的行为——去“防止出轨”、不断寻找蛛丝马迹,你潜意识对另一半出轨的担忧,实际是对伴侣的消极心理暗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让预想的“灾难”成为现实。

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

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他人(或自己)的预言一样。

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

我的答案是:防止不了。

除非你把对方24小时绑在身边,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对方心里不会去想另一个人。

我知道我这样说可能会让你难以接受,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生活充满着随机与偶然,我们从来都不能控制任何未发生的事情,也永远无法真正控制一个人,在无常世界中,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换言之,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

别急着划走。我知道这个答案可能暂时让你失望了,因为你觉得安全感是另一半绝对忠诚才会有的,而你要的就是这个绝对忠诚的方法。

“另一半出轨”是无论男性或者女性潜意识都会有的恐惧,男性因不接纳自身的脆弱会倾向于直接施加控制,而女性更倾向于向外学习和求助。

问题的核心解决方式——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一样的。这里我们从女性视角聊一聊。

想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感受到了你在关系中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另一半出轨于你而言,意味着灾难性的后果:

感情被背叛,对自身产生质疑,爱情与婚姻的信念感崩塌,接连带来一连串的家庭现实问题,尤其是当你经济完全依赖对方,此时另一半出轨,还意味着现实生活的威胁。

你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情境发生,才因此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对另一半出轨充满着担忧与焦虑,这样的你,还可以坦然地享受当下的关系吗?

我想一定是不能。

你或许会说,我就是因为太爱太在乎他,才不能接受他出轨。

真正的爱是信任对方,给予对方充分做自己的自由,允许对方天然地爱自己而不加干预。与其说是太爱对方,不如说是依赖和需要对方,正因为内心充满着强烈的不安,才需要“保证对方绝对不出轨”以求心安,这实质是一种“控制欲”。

一个客观事实是:

生活并不以个人意志为中心,有各种随机偶然的因素发生,我们每个人能切实控制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想要控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牢牢控制一个人,注定会失败。

越是想控制,结果往往是更多地体会到失控,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愤怒与无力感,控制与被控制本就一体两面——

当你生起控制心的时候,你才是那个被控制的人,因为你的喜怒哀乐全被对方的一言一行所牵动,你的情绪好坏不再由自己决定,这无异是织了一个茧把双方牢牢束缚住。

回到担心另一半出轨的问题上,这里有两种情况:

对方有事实上的疑似行为,

激发了你在关系中的焦虑。

婚姻中女人的情感需求是:关爱、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全感,以这六大核心需求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当对方出现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比如不修边幅的人开始注意形象打扮,若有若无地回避接打电话,态度出现冷淡与疏离等等,询问对方却遭到质疑——是你太敏感,类似这样的端倪,极容易激发女性在关系中对“忠诚”与“安全感”的需求受到威胁,感到正逐渐失去对方的爱。

这种事实上的疑似行为确实让人备受煎熬。我们无法“证据确凿”地确定出轨是否发生,就迫切想要知道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成为既定事实。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完全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那我们只能继续煎熬着,或者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一样,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用更有效的方式就这些行为本身聊一聊,来推动情况改善,而不是加足内心戏,把内在感受的决定权交给对方。

使用平静温和的沟通方式代替指责质问的对话,谈论具体的事情和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态度明确传达给对方。

这里有亲密关系里沟通的万能句式:

你怎样的行为(具体事情),让我感觉如何(内心的感受),我需要的是(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怎样做(具体的行为),我会感到(想要的体验感)/后果会是……

举例:“最近你不再像以前一样关心我了,我感到困惑和难过,是遇到什么事了吗?我需要你的关心,如果还可以和以前一样,我会感觉更好一些。”

“你背着我接电话,让我感到不被信任,我需要在关系感到是信任和坦诚的,如果你继续背着我接电话,我可能会重新审视我们的关系。”

尝试尽可能多地使用这样的句式去表达。如果对方是因为工作不顺或遭遇偶发情况,经过有效的沟通,情况一般会得到改善。

如果对方拒绝沟通或沟通无果,那还是要回到最终的——我们不能控制任何未发生的事情,也无法真正控制一个人,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方没有任何事实上的可疑行为,

仅仅是自己无法全然信任关系

如果对方没有任何事实上的可疑行为,仅仅是自己无法全然信任关系,你在关系中可能会有一种弥漫性的焦虑——你既无法坦然地享受关系,也会为这种“心始终无法踏实”的感觉所困扰。

回想过往的关系中,你是否有过坚定、踏实被爱的感觉?是否曾有过全然信任一段关系的体验?

如果有过,也许是因为遭遇过情感的背叛与创伤,让你不敢再轻易去信任一段关系。

引起创伤的那件事早已经过去,但从未真正结束,未被安抚的情绪和遗留的恐惧,依旧存在于当下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属于过去的创伤是需要被看见和处理的部分。

如果没有过,我们需要把目光看向更早以前,甚至是早年经历。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即“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

根据照料者与婴儿的回应互动方式,婴儿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基础类型:

安全型依恋:当孩子哭闹时能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安抚和照顾,得到了悉心照料的孩子,会表现出安全型依恋——从心里觉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安全感,能够从心底信任他人。回避型依恋:当照顾孩子的大人,心中带着对孩子敌意或者拒绝的态度,这种态度孩子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孩子自觉他们是靠不住、不能依靠的。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畏缩不前,很难信任对方,也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表现出反复无常,有时细心照料,有时冷漠敷衍,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复杂焦虑的情感。他们无法确定父母是否会及时出现照顾他们,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紧张和过度依赖他人。

成人依恋与母婴依恋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随着依恋关系的发展,个人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在婴儿早期的基础依恋类型上,成年人相应发展出了四种依恋风格:

安全型依恋:既不担心被抛弃,也乐于亲密,与伴侣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疏离型依恋: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对亲密感到不适,追求独立。痴迷型依恋:总是很担心被抛弃,渴望亲密,十分依赖伴侣。恐惧型依恋:担心被抛弃,但又对亲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赖又希望独立。

除了安全型依恋外,其它三种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无法全然信任关系和享受关系,或者说自身构建幸福亲密关系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是个人成长中一大命题,需要深度的自我觉察和构建新的客体关系经验,寻求专业的情感心理咨询或许能更好帮到你。

想要防止另一半出轨,有这个想法的你,是否存在对另一半的过度依赖呢?可能是物质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或者两者兼有。

当你在物质上无法独立生存,依靠对方的供养;当你在精神上无法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体——没有了另一半,你无法确定自我身份以及生活目标,此时的另一半,几乎是你人生的救命稻草。

焦虑,就来自于这种过度依赖背后,自我力量的匮乏。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就是提升自我的力量。

那怎样才能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自我力量呢?

我的建议是:

1、无论是否有必要,保证自己有独立赚钱生存的能力

这里说的不是必须赚很多钱,而是至少不会没有另一半就无法生存。你不一定非要进入职场,也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小事业,很多时候赚钱能力是与我们的底气直接挂钩的。当你有自己想要投入的事情并可以胜任的时候,你将逐渐感到来自自身的力量。

2、发展更多有质量的人际关系,不只局限与伴侣的关系中

有时候我们的情感需求不一定只有伴侣可以满足,还有好友与同伴。当你能更多在除另一半之外的比如闺蜜、亲友身上获得情感接纳与支持的体验,对伴侣的依赖就会相对减轻。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加灵活、有效、合理的方式去满足内在的情感需求。

3、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体验生活的乐趣

做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人是会被滋养的,当你更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个人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你自然就不把太多时间放在寻找伴侣可能出轨的“蛛丝马迹”上,你也会有更多的心理弹性去应对婚姻可能遇到的状况。

4、不断认识自己,不放弃自我成长

如果说有件事是到老都要做下去的,那一定是“认识自己与成长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眼中的他人和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把看向另一半的眼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觉察自己。

5、在没有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时,选择相信伴侣

另一半同样需要你的信任。在没有事实上的可疑行为时,选择相信伴侣,更多留意并感谢与伴侣共同的美好体验。

过度焦虑推动下的行为——去“防止出轨”、不断寻找蛛丝马迹,你潜意识对另一半出轨的担忧,实际是对伴侣的消极心理暗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让预想的“灾难”成为现实。

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

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他人(或自己)的预言一样。

当你构建起坚实的内心世界,拥有更多的心理弹性与空间时,你会发现控制欲逐渐消失了。

比起找到“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的答案,你终有了一种感觉:问题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你也更自由了。

当你构建起坚实的内心世界,拥有更多的心理弹性与空间时,你会发现控制欲逐渐消失了。

比起找到“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轨”的答案,你终有了一种感觉:问题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你也更自由了。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11902.html
相关精选情感文章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