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光鲜亮丽职业女性,唯独处理不好婆媳矛盾,这是为什么?

嘉待情感
2023-07-08
2483
29

最近,有网友提问:

“我和丈夫是高中同学,长跑8年结婚。我是急性子,性格开朗又活泼;丈夫是慢性子,半天憋不出一句话那种,不过他没有其他的陋习和不良嗜好。

生活中我俩有些小摩擦时,一般是他哄哄我,我也就顺着台阶下,两人的感情没有受过伤害。

直到怀孕和生孩子,婆婆住进我们家,矛盾陡然升级。

我发怒、摔东西、产后抑郁,成为一个怨妇,到处说婆婆的坏话。一看见婆婆就哪哪不舒服、必须要干架,直到婆婆和老公在我们面前低眉顺眼,我心里才舒服。

在他们面前,我变得小气、斤斤计较、故意挑刺,像个没有素质的山野村妇;但在其他人面前,我又切换成温柔、能干、通情达理的面孔,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怎么了?”

因为你太擅长给自己贴标签了,而标签有好坏之分,人们当然倾向于选择好的,去避免坏的。

但人是多维度的,显然不可能完全由好的部分构成。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当然可以有关于这种问题是不是老公反串提问或者钓鱼回答之类的推测,因为这毕竟是在一个匿名环境中,谁也无法辨别真伪。

但作为一名咨询师,只要有1%的可能去帮助到别人,那么我就愿意去从这1%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尽可能的给当事人提供启发。

毕竟,如果对所有的问题都做这种问源怀疑的话,那么提问本身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有时候会对问源产生怀疑或许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不论是回答者对女性视角的怀疑,还是你对非理想化自我的排斥,这些本质上都来源于你们对他人或者自我的预设心理。

当这种预设心理被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时,往往能起到激发行动力,获得积极暗示的作用。

反之,则会固化为一种单一标签,它不仅会阻碍你表达真实需求,而且陷入自我厌弃、自我否定的心理困境之中。

只有摆脱这种单一化的自我预设,你才能真正走出这种情绪。

01 反串提问本身也是标签的一种具体化

对于一个匿名提问来说,我们当然可以合理怀疑提问者的身份的真实性,但是当我们以这种视角去审判问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是落入了给他人贴标签的陷阱中。

首先是默认女性不会用负面词汇形容自己。

可以看到,题主在形容自己时用了“怨妇”、“小气、斤斤计较、故意挑刺”、“山村野妇”等一系列贬义词,饱含对自我的厌弃情绪。

很多人怀疑这是男性反串提问的理由是觉得女性不会对自己有这样直白而且负面的评价,即便是意识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不会通过贬低自己来进行自我批判。

但在事实上,很多女性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的严苛要求以及内心缺爱的心理等,她们容易对自我有着过高要求,认为只有达到了某种标准自己才值得被爱。

这种心理也会进一步加剧她们对自己不理想一面的厌恶,这种厌恶一方面来自于对他人反应的预设,一方面是对丧气和挫败等负面情绪的本能逃避。

其次是默认女性在陈述烦恼时一定会向外归因。

题主另一面的展现是从婆婆住进家里开始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如果当事人在陈述状况时肯定会附带原因,诸如婆婆对家里的过度控制啊、各种理念不合啊,又或者是老公的不作为、乱站边等等。

可是题主通篇只描写了自己情绪失控的状态,却只字未提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不像当事人该有的反应。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状况再正常不过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跟某个人特别气场不和或者自己心情无故暴躁的时刻。我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我们抒发情绪不一定需要一个原因。

婆婆住进家里,再加上怀孕生孩子,原本只有一个妻子身份的女人现在又要当母亲又要当儿媳,这种多重身份的压迫,再加上工作压力等等都很容易让人心情暴躁,看哪哪不顺心。

不陈述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原因或者是自身的一些原因等等,非要以此来判定女性的话显然太过勉强。

最后就是默认女性一定是情绪化的,不会通过第三视角审视自己。

一般出现这种婆媳矛盾,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个女人在不停地数落丈夫,倾诉自己的委屈等等,好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陷入婚姻矛盾的女性总是不理智的、情绪化的,总在抱怨他人,从来不会反思自己。

但是对于有着较强自我意识,很喜欢内省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样,她们可能在当下爆发了情绪,但是事后又会带入第三视角去评判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而陷入自责和批判自己的漩涡中。

人是复杂的综合体,或许我们可以从群体中找共性,但是并不能因为一些共性去做任何绝对化的推断,这就相当于一种刻板印象,操作起来简单,但是却错失了了解事实的过程。

02 你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负面标签?

你把自己定位为“光鲜亮丽的职业女性”,你觉得正常的自己应该是“温柔、能干、通情达理”的,不能理解自己身上为什么会出现“山村野妇”的一面。

这是因为你把一些对自我的期许标签化了,就拿职业女性来说,你觉得这种身份的人必须是有主见明事理的,不会有很大情绪波动,情商高等等。

但当自己的行为没有按照这些标签发展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失控了”,又或者是根本没有达到这种期许,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来看,你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没有意识到人的复杂性,习惯性压抑自己

你对人的认知完全是一维的,认为每一个标签就代表了一类人的特征,而不接受自己对这个标签认知以外的形容词。

可是人不可能永远都是正向的、非黑即白的,温柔的人也可以发脾气,乐观的人也会伤心,怯懦的人在某些时刻也有勇敢的一面,很多特质都可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给自己固化某种特质就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它会让你在不自觉中按照标签伪装自己,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而那些被你压抑的情绪不会自此消失,而是在心里默默累计起来,直到在临界值时被彻底击溃,而这种爆发会让你陷入更大的危机。

事实上,你的每一次情绪都是对当下境况的反应,它是有保质期的。当你及时表现出来之后,一方面能够提醒自己,一方面也能够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需求,从而来帮助你。

压抑的结果只能是问题越攒越多,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心理创伤。你以为它过去了,实际上已经慢慢内化为你心底的一个烙印。

2、自我价值感低,依赖标签来获得认同感

有一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父母赋予很高的期望,也因此有着很严格的教育和要求。

在他们眼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建立在满足他们期待的基础之上,而自己内心却缺乏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这种认知会从孩童时期一直持续到成年后,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他们对自己的高要求已经内化为了一种核心信念,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对负面标签的排斥本质上来自于他们对不被认可、不被爱的恐惧,他们坚信别人只会喜欢自己好的一面,一旦暴露出自己的糟糕情绪,就会陷入被讨厌甚至被抛弃的恐怖境地。

但亲密关系其实就是两个人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这种压抑自己、掩藏自己负面情绪的行为反而会让对方难以察觉你的伤痛,从而拉远你们的心理距离。

你的本意是想要被爱,最后反而更容易得不到爱。

03 怎样摆脱这种矛盾心理,接纳自我的多面性?

想要从自我怀疑、自我厌恶的泥潭中走出来,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的“不正常”。

对你来说,一下子撕掉长久以来固着在身上的标签,完全的做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你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做一些细小但有价值的转变。

具体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沟通,准确提出需求

不管是和婆婆能量场不和,还是工作压力大,多重身份难以适应等等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和你身边人倾诉,而不是把它完全的压抑在心里。

绝大部分问题说出来之后其实很容易得到解决,一直不说反而会把细小的矛盾无限激发,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关于倾诉对象的选择,你既可以和你的婆婆或者老公这些和你朝夕相处的人的人说,也可以选择和你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说。

她们一方面会在旁观者角度给你更多的建议,另一方面也会用自己的经历来缓解你的矛盾感,让你意识到原来大家都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刻,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2、减少多重角色带来的负担,提升心理效能

你的转变是从怀孕生孩子,婆婆住进家开始的,在你原先的生活里,你可能只有两件事,那就是工作和处理你和老公二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生了孩子之后,你要照顾孩子,身体状况也没有完全恢复,同时还要应付和婆婆之间的相处矛盾。

当一个人身上被叠加了太多种身份和压力的时候,她的心理效能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她的自体内聚性被破坏了。

自体内聚性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的能量密度,自体内聚性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活力体验,同时也对挫折有更强的免疫能力。

当你的生活出现太多干扰源的时候,就很容易失去这种自体内聚性,这会让你没有足够的心理效能去处理一些看似很简单很日常的事情,更容易陷入一种脆弱、浮躁、敌对、紧张且易怒的状态。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你有意识的去为自己筛选处境,比如把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婆婆,或者聘请一个专门的保姆,用自己的能力为购买服务。

再比如和老公沟通,表示你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足够心力处理婆媳关系,等这段时间过去了再去带小孩探望她等等。

如果你发现自己面对生活一团乱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适当的剪短这些压力源,投入到具体的某件事情中。不管是全心工作,还是全心照顾家庭,这都会利于你恢复心理效能,提升自体内聚性。

3、建立多重价值感来源

缺爱的人很容易会把自身的全部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认可之上,因此你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一些和本性相冲突的标签。

脱下这些标签可能对你来说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标签去覆盖这些框柱你的单一词汇,建立多重价值感来源。

你可以将自己定义为“温柔能干的职业女性”,你也可以将自己定义为“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而且会沟通的人”。

你可以不撕下“职业女性”的标签,但与此同时不断丰富修饰它的词汇。

这时候你的价值不是利他的,诸如“通情达理、温柔”等等;而是利己的,诸如“真实、快乐、有活力”等等。

你的价值感会慢慢从外界转移到自己的内在,同样是贴标签,但是结果却完全相反。

有时候觉得自己不正常并不意味着你真的不正常,它的潜台词是与预设的自己相比而言不正常。

这时候你的思维不应该停留在如何消灭这种不正常,让自己回归完美轨道,而是探求导致自己形成这种思维模式的成因。

当你真正接纳了自己的这种不正常,一切就会正常了。

内容来自嘉待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ijiadai.com/articles/view-11805.html
相关精选情感文章
嘉待情感专题,离婚冷静期手册
嘉待情感专题,恋爱脱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