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将可能的对象推开,和他们保持距离,然后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是什么鬼?
说白了就是“明明想亲近,却又把对方推开”,在心理学中,把这称之为“假性疏离者”。
假性疏离者是什么?假性疏离,其实是一种负面自我保护措施。
内心渴望能与一个人达到绝对亲密的状态,表面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称之为“假的”。
是不是觉得很矛盾,明明渴望,却还抗拒,矫情得要死吧?讨厌一个人,却又不得不一个人。这就是“假性疏离者”。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以及这段恋爱关系,会有过高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期望对方能够读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且也乐意让自己占据对方的生活。来进行“测试”,试验对方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痴迷对象。
但假性疏离者,重点是假,在纠结与“近”和“远离”之间做挣扎,内心的依赖和痴迷也从来没消失。疏离,更像是在爱的世界里的一种“策略”。
亲密和疏离感的解读
“亲密”是人性与生俱来的情感属性--依附行为。“疏离感”是“亲密感”的负反馈。以逃避暂时性获得某种内心世界的稳定秩序,避免强烈的情绪冲突带来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换句话说,“疏离感”的产生或多或少伴随着“情感缺失”或者“情感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明明渴望痴迷,却要假装疏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无法确认对方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心意。由于爱的人态度的前后不一致、忽冷忽热造成的。从而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感情上的饥渴”。
在行为上体现出自己的痴迷,比如试图时刻掌握对方的去向,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等等;会看上去非常的黏人和缺爱。
但假性疏离者却不然。看起来是难以靠近和取悦的,以至于对方可能真的会相信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以至于会幻想出,“我不需要他,我不喜欢他”的这种假象。
若他们真正开始在意一个人之后,会不断发起测试的攻击,通过一点点的测试,来一点点释放自己的需要和真实的自己,从而避免自身的难堪。
但问题是,假性疏离者对对方的要求往往太快、太高——因为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太深。在对方无法达到这种要求时,假性疏离者会因自身对“自恋损伤“的过度敏感,而扭曲中立的事实,解读为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从而在损伤的时刻,爆发出不同程度的自恋愤怒。自恋暴怒程度低的人,会选择立刻疏离和逃跑;而暴怒程度高的人,甚至会产生想要毁灭对方的冲动。对于这样的失望,不断后悔,渴望回归到那个全能的、不需要这个人的自己。
如何摆脱疏离感?
找到情感的正向反馈对象,找一个真正能让自己松绑,让你大笑的爱人或朋友。由于本身自我的认可度就比较低,所以更加需要有欣赏你、信任你、支持你的朋友的帮助或陪伴。正向反馈对象的肯定会为这类人提供给一个依靠——“我是被需要的”。
丰富生活,勇敢面对认为不可能的事
试着为自己争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
学会去尝试,尝试去换另一种生活态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
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给自己找活干,让自己忙起来,不断再尝试中给予自己新的力量,不断调整自己前行的方向。
重塑自我
对自己好为自己负责;对自己好,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善待生活,善待他人。改观,变美就是开头。改观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整个人生都在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