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滴答滴答来到2019年7月12日,随着学校宣布放假……
孩子正式告别了小一生涯。回首过去这一年,内心百感交集。
孩子从懵懵懂懂开始小学生活,到迷迷糊糊进入小学状态,再到一步步走入正轨,期间,孩子和我一路打怪升级,斗智斗勇,共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早在孩子准备上小一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三年级之前很关键,我一定要努力给孩子打好基础,将来孩子到高年级才不会有压力。本以为自己还算个有“先见之明”的家长,然而,进了小一我才发现“到了小一才想起要给孩子打基础,那不是有先见之明,那是后知后觉才对”。
事实上,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甚至早教班已经开始抓基础了。
尽管国家教育部一直在喊话,要给孩子减负,给家长减负,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社会大环境如此,你不超前学习,你就注定只能落后。
而我,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幼小衔接,导致孩子进入小一后付出了“惨重代价”。
小一开启篇:我以为孩子很乖去学校不用操心,结果我忽略“学渣”是不分乖孩子和皮孩子的。
刚进小一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有点跟不上节奏,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孩子坐不住,没有上课学习和集中精神听课的能力。
45分钟一节课,他不是想说话就是各种小动作,当然,刚上小一的孩子很多都有这个现象。
后来,和老师沟通后,我发现孩子坐不住的主要原因是:专注力不集中。
我想起孩子小的时候,我由于要兼顾的事情太多,就经常要求他按照我的行为模式去生活,例如到点就要吃饭,睡觉等等,这导致他在专注玩一个东西的时候经常被我打断。这是后来我发现他专注力不集中以后,专门去咨询过专注力老师得出的结论。
也正是因为这个专注力不集中,导致孩子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吃了大量的亏。
小一综合征:学习不在状态,考试也不在状态。记得孩子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80分。
当时,我还自我安慰说也还好。
然而,数学老师发来的全班分数线,直接给了我一个万分暴击。
得知真相后,老母亲的心彻底不淡定了。回头一看,孩子还沉浸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天真地玩着玩具车和机器人,顿时火冒三丈,忍不住就朝孩子一顿发火。还没意识到成绩是个什么概念的孩子,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不明白平时那么爱他的妈妈,为什么会因为发了张卷子而骂他。
他委屈,不解,用哭闹来抗议,最后得到的是一阵海揍。
从此,一提学习和考试,孩子就各种战战兢兢。接下来的日子里,心急焦虑的妈妈和仍然糊里糊涂的孩子,一次次在辅导作业的博弈里二军交战。
战情战果往往二败俱伤,多以老母亲的河东狮吼和孩子的嚎啕大哭宣告失败。
亲子关系经过一次次冲突,逐渐出现裂痕。那段时间,我甚至晚上经常睡不好,工作也没心思做了。而那个从前尿个尿都要跟妈妈报告一声的小屁孩,开始不喜欢和妈妈呆在一起了,有什么事情也喜欢去找爸爸说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做加减法的时候总是搞不明白:被吼了几句以后,他眼泪汪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笨,总是不会,对不起妈妈。
说完这句话他就哭了,看着他哭得又伤心又委屈的样子,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错了,这种打压式教育,不仅不能帮到孩子,反而会深深重创孩子的自信。写在这里,我还突然想起一个事情。
第一学期有一次数学考试,老师告诉我,考试的时候,孩子因为还有题目没做完,看
到老师要收卷了,他居然吓哭了。
可想而知,孩子当时的心理压力(内疚ing……)。
意识到差错后,我第一时间和孩子说了对不起,孩子却说了一句我特别内疚的话。孩子说: 对不起妈妈,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你们满意,我总是做得不好,是不是我特别笨。
那一刻我彻底泪崩了,觉得自己就是世上最坏的妈妈。
那天后来,我对孩子说,妈妈永远都不会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这句话在后来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重复对他说过很多很多次。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耐心,因为每个孩子开窍期都不一样,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静待花开。为人父母者,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尊重自家孩子的与众不同。
优秀也好,平庸也罢,那都是我们的孩子,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小人儿。
小一探索篇经历了第一学期的鸡飞狗跳后,我基本摸清楚了孩子欠缺的地方,开始有规划给孩子进行恶补。
首先,我在寒假给孩子报了拼音班,经过一个月的强化,他终于了解所有声母韵母的读法,写法和拼读。
接下来又开始抓20以内加减法和认字。为了全力以赴抓他的学习,我牺牲掉很多工作时间,也取消了平时所有娱乐节目(包括不看电视电影,不外出游玩聚会,锐减写作时间和经营创作平台等),同时,还和孩子
爸约法三章,一起辅导孩子。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爸非常靠谱,在教育这条路上,他称得上我的最佳拍档。
我们分工合作,我抓语文数学,他抓英语+阅读。
一开始,孩子有很多坏习惯,例如,坐姿不好,耐心不够,写5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一说他不是反驳就是闹别扭,发脾气。在与孩子斗智斗勇中,我几乎搬出了“十八般武艺”,外加老母亲的威严利诱,才勉强让他学会安静做作业,这过程中,双方的冲突还是无可避免每天都会发生。有时候看到他哭闹也会忍不住心软,可心底有个更清晰的声音一再提醒我,慈母多败儿,不想将来孩子苦,现在就要先苦孩子。为此,我自己偷偷掉过很多很多次眼泪,也试过因为焦虑教不好孩子而整夜整夜失眠。
值得安慰的是孩子爸始终站在我背后默默支持我,每次在我遇到难关的时候,总是耐心帮我分析问题,再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可以说,没有孩子爸的支持,教育这条路会更加寸步难行。经过第一阶段的博弈(大概2个月时间),我惊喜发现孩子不像之前那么抗拒学习这件事了。他开始意识到,回家就要做作业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不完成就没机会去做别的事情,因为妈妈不会允许。
有了这个概念以后,他开始每天回家不需要我喊话就自觉去写作业了。
为了鼓励他,我还跟他约法三章,设置了奖罚机制,同时立下了生活中的种种规矩。之所以要立规矩,是因为在辅导过程中,我还发现他有不少缺点,例如: 他自主动手能力稍差,情绪管控能力不好,做作业磨蹭,做事拖拉,抗压能力弱,喜欢依赖妈妈等。
我用表格形式,罗列了孩子所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后,开始按部就班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引导他,可谓见招拆招(这届老母亲,真心不容易啊)。
应该说,在纠正的初期,大家都是痛苦的,但看着孩子一步步把行为习惯改正过来,我开始对这场“小一革命”看到了希望。
心理学研究曾经指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学习的本质,都是痛苦的,例如刻意训练。在意识到孩子识字量比同龄孩子落后,我开始对他进行有规划的刻意训练,除了每天固定陪阅读,我还坚持每天给他听写,认字,通过这种不断重复强化的模式,让孩子增加识字量。
一开始,孩子很痛苦,经常不是喊累就是写到哭,可没办法,眼泪擦干以后还是要继续坚持写。
这个阶段的孩子根本没有所谓的自律性,如果父母不严格监督,那孩子基本很难自己养成好的习惯。
经过魔鬼式的第一阶段强化以后,孩子开始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技巧,例如,如何通过拆偏旁部首去记住这个字。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远远比我想象中要好和快,很多我以为他不一定能记住的东西,他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记住了。
就这样,他把第一学期最基础的300个汉字都记住了。
掌握了最基本的300个汉字后,我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刻意训练。
我开始和他玩组词接龙,利用每天上下学路上玩组词游戏,也经常在晚饭后一家三口玩各种字词接龙游戏,生字和组词就这样一步步累积了下来。
除此之外,每天完成作业后,我还会要求他再做一些习题(语文+数学+英语)。
一开始他完成得很慢,可随着每天的刷题,他的速度逐渐快起来,准确率也大大提高了,这让我更加坚定,“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道理。
我还给他制定了每天的学习任务: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气氛,晚饭后经常不是爸爸和儿子练习英语对话,就是爸爸妈妈轮流陪阅读,或者轮流讲解数学题。就这样又过了二个月,我发现孩子的英语和数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就连基础最薄弱的语文,他组词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我开始要求他造句,从模仿造句到想象造句。一开始,他的造句总是非常乏味,造来造去不是“我什么什么”,就是“小红什么什么”。
我引导来引导去,发现他理解的还是很有限,我又去上网查阅了大量“如何引导一年级孩子造句”的文章。
最后总结出: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终于陆陆续续给我交出不错的成绩单,他拿回来的数学和英语试卷,基本都在90分以上,扣分题也大多只是粗心。
除此之外,孩子的识字量也从第一学期的不到一百,上涨到了接近八百汉字,现在,他基本能独立看书了。
同时,我还发现他很多行为习惯也变好了,吃饭不挑食了,做事不怎么磨蹭了,动手能力提高了,一些从前的坏习惯也不知不觉消失了。
我一直相信,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卓越者,也没有天生的平庸者。比起天才的概率,我更愿意相信勤奋的汗水,才是一般人通往成功路上最靠谱的捷径。
今年高考放榜后,诗词才女武亦姝被北大清华前后录取的消息在全国刷屏。就在人人颂扬武亦姝天资聪明的时候,武亦姝的妈妈却说了这样一番话: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武妈妈的这段话总结得非常到位。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每一个创造奇迹的孩子,背后都少不了父母的
奋力托举。
正如,作家鲍德温曾经说过: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因此,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先自己以身作则。